65岁迟志强现状出狱37年后定居黑龙江儿子职业曝光
曾经是和唐国强、刘晓庆齐名的顶流,还经历过四年牢狱,出狱37年,他早已淡出了巅峰的光环。
迟志强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,爸爸是警察,妈妈搞文艺,家里管得严但也支持他学表演。
那时候的长影是电影圈的“大厂”,能进去比现在考重点大学还难,家里人都为他骄傲不已。
1974年,他迎来了第一部电影《创业》,虽然只是跑龙套,连句完整台词都没有,但出色的镜头感被导演夸了好几次。
线年的电影《小字辈》,这部片子让他拿下了“文化部优秀青年演员奖”,那年他才21岁,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。
到了80年代初,迟志强彻底火了,走在街上会被粉丝围得走不动道,收到的粉丝信能堆满半个储藏室,片约一个接一个找上门。
1982年他在南京拍《月到中秋》时,剧组门口每天都有粉丝等着要签名,连当地领导见了他,都客气地说:“迟老师,多指导指导咱们本地演员。”
十多位警察突然来到他的宿舍,直接把他押上了警车,剧组工作人员全都懵了,好好的男主角怎么突然成了犯人。
后来大家才知道,事发前他在南京拍《月到中秋》时,认识了一些朋友,经常参加家庭舞会,跳当时还不被大众接受的贴面舞,还和一位女性朋友发生了关系。
这些在现在看来不算严重的事,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成了“行为不端”的证据,有人举报他们搞“流氓窝”。
刚入狱那段时间,他完全接受不了现实,从万众追捧的明星沦为阶下囚,巨大的落差让他万念俱灰。
慢慢的,他想通了,开始积极参与改造,帮着整理档案,还在监狱里组织文艺活动。
因为表现良好,他记了三次功,获得减刑,1985年提前出狱。出狱那天,只有家人来接他,曾经围着他转的朋友,没一个露面。
曾经的电影主角,成了剧组里搬道具、扫地、打水的杂工,有人见了他指指点点,说些难听的话,他从不辩解,只是低着头把活干好。
他犹豫了很久,一方面觉得提起那段经历很尴尬,另一方面家里需要用钱糊口,最终还是答应了。
《铁窗泪》就是那时候录的,歌词里“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自由”,都是他的亲身感受。
这首歌一经推出就火遍大江南北,在监狱系统和基层舞台广泛传唱,它也被大家称为“囚歌之王”。
但走红的同时,争议也随之而来。有人说他“消费自己的污点”,还有人质疑歌不是他唱的。
面对这些流言蜚语,他无力反驳,1991年之后便淡出了歌坛,偶尔接些小角色,戏份不多但每一个都认真对待。
儿子出生那天,他在产房外哭得像个孩子,有了家庭的支撑,他更踏实了,后来还跟着朋友学做生意,开了家小酒店,日子慢慢有了起色。
2010年之后,迟志强回到家乡哈尔滨定居,住在道里区一个普通老小区,没有豪宅豪车,出门主要靠电动车,和街坊邻居相处得十分和睦。
虽然只是配角,但他特别敬业,每场戏都提前半小时到片场背台词,导演忍不住称赞:“迟老师比年轻演员还认真。”
同年年初,他开始玩短,账号里全是日常生活片段:早上起来煮玉米粥,中午去菜市场挑菜,晚上和老伴去松花江边散步,简单又真实。
除了拍戏和直播,他还常参加公益活动。此前黑龙江发洪水,他捐了5万块钱,还专门开直播帮灾区卖农产品,尽自己所能帮助家乡人。
因为自己在娱乐圈走了弯路,迟志强对儿子迟铖(也有说法叫迟旭楠)一直管得很严,坚决不让他碰娱乐圈,非要让他学法律当律师。
但迟铖从小在片场长大,早就对表演产生了兴趣,只是知道爸爸不同意,一直没敢说。
后来他在采访中说:“我那时候就想,我吃过的苦不能让他再吃,娱乐圈太复杂了。”
但迟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,大学毕业后从场记做起,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做到了制片的位置,工作中从来没提过自己是迟志强的儿子。
2022年,他担任制片人的电视剧播出,迟志强悄悄坐在电视机前看完了,当看到片尾字幕里儿子的名字时,他没说线年的一次行业活动上,父子俩终于解开了心结。
从16岁考进长影,到21岁拿奖成名,再到25岁入狱跌入谷底,出狱后从杂工做起,后来成为“囚歌之王”。
最后回归家乡过着平淡生活,几十年的时间里,迟志强的人生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,但现在的他,早已看淡了名利,活得踏实又从容。
如今的他,不再是聚光灯下的顶流明星,只是一个会在早市挑土豆、给老伴做饭的普通东北大叔,却在平凡的生活里,活出了最真实的样子。

